1978——2000年

以斯霞为旗帜,大力推进“爱心育人”,开启“立体教育”的构想和实践。听读欣赏实验获巨大成功。


1981年,学校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。此后,学校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东风,确立“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水平的实验性、示范性、高质量、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学”的办学目标,弘扬斯霞老师的爱心教育,狠抓教师队伍建设,积极开展实验研究,办学特色鲜明,素质教育卓有成效,办学成果显著。

1982年至1991年,附小逐渐开启了“立体教育”的构想和实践,进行整体改革,提出了“德育为首,五育并举”的要求,以“一主三力”为培养目标,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,减轻学生学业负担,丰富学生活动为重点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。率先开辟第二课堂,开发选修课。学校在各学科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:数学应用题教学、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、乐器进课堂、体育游戏教学、英语网络教学、科学“做中学”课堂教学、体育形体课以及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突破的体育工作实验等等,均取得丰硕成果。1983年起,在陈树民、王先炯两位校长的领导下,在南京市电教馆的支持下,学校相继在低、中、高年级进行“听读欣赏”课的实验,这种新颖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引起省内外专家、同行的关注,全国百余所学校也纷纷参加到实验中来。期间,在省内外举办了六次研讨会,学校自编的教材、磁带,也由出版单位正式发行。

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少儿科学院,建立了老山林场等一批社会实践基地。学校是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,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,先后承办过全国体育工作现场会和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现场会。学校男女篮球、足球、、棋类、田径等运动十分普及,参加各种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。 1987年和2002年,学校先后成立艺术体操队和花样游泳队,三十多年来,参加全国、省、市少儿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比赛中夺得的金银牌超过千枚,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。学校先后被命名为“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”、“江苏省体育基地学校”等。

同时学校积极组建德才兼备、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,率先提出“小学教师大专化”,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以“学斯霞精神,走斯霞之路”为核心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,学校骨干教师辈出,教学质量上乘,1997年江苏电视台录制并播放了南师大附小教师队伍建设的记实专题片——红烛照千秋。学校多次获省市文明单位、模范学校称号。1989年学校入选《当代中国》中国名校普教卷。

1984年,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,我校也随之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。

1966——1978年

师生协力,重建校园。实验研究,再续新篇。


1971年学校被迫迁校,师生被撤并到大石桥小学、虹板桥小学、将军巷小学这三所民办小学,校舍让给延安中学。1973年学校恢复,师生回原址,上述三所学校撤销,与我校合并,学校更名为南京大石桥小学。此时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受损,骨干教师或下放农村、或调离,建校以来的珍贵资料几乎丧失殆尽,校舍也严重损坏,学校受到极大创伤。全校师生合力医治创伤,重建校园,把重建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,召回了一批下放农村的骨干教师,在全省师范院校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,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,很快学校重新成为南京市小学教育的龙头。

1978年,江苏省革委会发文(苏革发(1978)88号),决定学校仍恢复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(1984年因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,学校亦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,简称南师大附小或南师附小)。同年,南京市教育局确定南师附小为南京市第一批重点小学,同时为江苏省重点小学。1981年,江苏省教育厅发文(苏教初(81)58号)决定南师附小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。

返回首页